春宵睡重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
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做水,流也流到伊边。

全文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别后离情,心绪苦闷的一首爱情词。
上阕描写围中少妇梦中与情人分手时的情景。“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春日来临,撩人心怀,少妇情思萦绕,神驰魄荡,不觉睡重,做了一个甜甜的好梦。梦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远方游子,仍如往昔那样相偎相伴,情投意洽。亲人因故远行,两人执手相对,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在梦中再现。词作以梦起始,别致新颖,不落俗套。“枕畔起寻双玉凤”,待她起坐床上,于枕畔要寻出双玉凤钗,分擘两半,分赠给所爱的人儿做远行的纪念时,才突然惊醒,“半日才知是梦”。“半日”用得极妙,写时间良久她才回过味来,知道刚才的相聚不过是一个短短的春梦。她多么希望梦境长久,能多看看自己8夜思念的情人,待至梦醒,她还沉浸在见到情人的欢乐之中。一片痴情写来何等情真意切,深挚动人。
下阕形象地描绘了闺中少妇思念情人的悲苦心情。“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她的情人是常年流转四方的商人,自卖翠回来小住,又是一别经年,音讯全无。“商人重利轻别离”,唯有闺中少妇爱心不移,日思夜盼受着煎熬。是所爱的人变了心,将自己弃置不顾;还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亲人生死未卜?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长久的别离,痛苦的思恋,翻腾的思绪,化作了滚滚的泪水。结尾两句“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从她肺腑中流出。苦苦思念却等不到一丝音讯,只好以泪洗面,这一别经年流下的泪水,足可以汇成河流,带着自己满腔的爱心,流淌到情人的脚边,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少妇的痴情。
词将闺中人郁闷的心情,悲苦的浓愁,韵味深长地表达出来了,结尾两句渲染出哀怨的气氛,更好地烘托了主题。词作想象丰富奇特,思理细腻绵密,语言朴实无华,处处有情,密中见疏,实中有虚,读后令人有迥肠荡气之感。在艺术上明显地表现出辛词手法多样,细腻深婉的特色。

译文/注释

注释
1、清平乐: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2、睡重:睡得很沉。重,副词,表示程度深。
3、枕畔(pàn):枕边。畔,边侧。
4、玉凤: 指凤钗,玉制的头饰钗头凤,即钗头有凤图的玉钗。
5、一从:自从,打从。卖翠人:行走乡间的卖货郎。
6、经年: 过了一年又一年。
7、“却把”句:化用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句意。
8、伊:第三人称。 
译文
春夜睡意浓重,在睡梦中还把他远送。起来后在枕旁寻他留的信物玉钗凤,寻了半天才知是个梦。
自从捎信的人回返,又无音信一整年。我却把眼泪作流水,流也要流到他身边。

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盟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暮春》、《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