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简介》 ► 查看396篇诗文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人,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者。
淳熙五年,进士第二名;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工部侍郎、吏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对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宰相韩侂胄北伐金国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后,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后因依附韩侂胄被弹劾夺职。嘉定十六年,卒,予谥忠定。
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
1人生历程
年少时期
叶适出生在浙江瑞安县城。叶适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蒉三世矣”。父亲性情开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母亲杜氏嫁到叶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灾,家中器物被大水冲尽,自此更为艰难,居无定址,先后迁过二十一处,“穷居如是二十余年”。11岁时,名儒陈傅良在县城林元章家执教,叶适经常在林家嬉戏,他得到机会从陈傅良学习。据他自己的回忆,从此受教、请益于陈傅良的时间,前后有40年之久。少年时代从学的学人中,可以考定的还有刘朔、刘愈、刘夙等。
13岁时叶适随父从瑞安迁到永嘉(今浙江温州);15岁,学诗、学时文,这些对他一生学术深有影响。《宋史》本传称他“为文藻思英发”,而全祖望评论说:“然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
16岁时,叶适在温州乐清白石北山小学讲舍讲习,为稻粱谋,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乾道三年(1167)。其间从学与结交的师友,除陈傅良外,还有王十朋的门人叶士宁与林鼐、林鼒兄弟等。
这十年间,叶适到过临安,时为乾道九年(1173);淳熙元年(1174),叶适上书叶衡,叶衡时为签书枢密院事。叶适在这封《上西府院书》中,纵论天下大势,指出天下之患在于“朝廷之上,陋儒生之论,轻仁义之学,则相与摈贤者而不使自守以高世”。因此他望宰执能够酌古今之变,权利害之实,以先定国是于天下。具体地说,一是政治上的有为: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重台谏而任刺史,崇馆阁以亲讲读。二是经济上的措施:据岁入之常以制国用,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三是军事上的广武举之路,委诸路以择材,鼓舞士卒之勇气,不用增兵而加紧训练,屯田耕种以代军输。四分上流之地,积极准备北伐。
叶适提出中兴的“大略”,进一步指出关键在于为政要“诚”、“赏”与“罚”。诚,是指发号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赏,是指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罚,是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戮而遗其贵近之厚。以后,叶适多次上书朝廷,其要点多是这些内容。
这一年叶适才25岁,这次上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响,他很失望。
淳熙二年(1175),叶适26岁,赴武义招明山访吕祖谦,与陈亮、吕祖谦相聚。
求学时期
生于瑞安
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五月初九(公历5月26日)生于瑞安县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一个三世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父光祖,字显之,教书为业。母杜氏,是一位勤劳贤慧的农家妇女。她生于瑞安,善于教子,给童年时代的叶适影响很大。叶家祖籍处州(今丽水地区)龙泉县,光祖之祖公济徙居温州瑞安县。
迁居永嘉
十三岁随父迁居永嘉(今温州市)。时浙南水灾频发,叶家遭灾。少年叶适无定居,飘泊于瑞安。永嘉间。
叶适居住过永强、楠溪等地。叶适从小聪慧,童年随父读书,少年受教于陈傅良,青年结识名士游学大江南北,博学多师,终成有宋一代大儒。求学地方:瑞安,温州、乐清(白石。北雁荡山)、永嘉(楠溪)、永强、瓯海、金华、义乌、永康、武义、衢州、嘉兴等。
受教止斋
叶适十一岁寄学于瑞安邻居林元章家。林家聘陈傅良为师,叶适始受教于陈傅良,从游四十余年。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学者称止斋先生,南宋瑞安##村(今凤川)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集英殿修纂、宝谟阁待制。曾主讲于永嘉城南茶院寺学塾,湖南岳麓书院等,创办仙岩书院。师从薛季宣,结交张栻、吕祖谦、朱熹、陈亮等,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叶适《陈傅良墓志铭》:“余亦陪公游四十年,教余勤矣”。(《水心文集》卷16《宝谟阔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
求学城南
叶适十四岁在毛主办的永嘉县城南茶院寺学塾读书。
问学刘愈
后又在永嘉楠溪从刘愈学习,并与当时名流戴溪、王楠、陈武、刘凤、刘朔等结识交游、问学。刘愈,宇进之,永嘉楠溪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任温州州学学正,以义行慈善著称,长叶适55岁。叶适《刘子怡墓志铭》:“余少学于君……。”
问学王楠
王楠(1143—1217),字叔,号合斋。永嘉亭山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历官国子司业,赣州知州。为官刚直,为文古谈,为陈傅良、叶适等人所叹服。叶适《王楠墓志铭》:“余稚从公至耄。”《水心文集》卷《王楠墓志铭》
从政时期
步入仕途
滓熙八年(1181),叶适三十三岁,守制已满,改任武昌军节度推官。因少师史浩荐,叶氏力辞升招之召,改任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叶适在苏州游览许多名胜古迹,写下《虎丘》,《齐云楼》、《灵岩》、《葑门》等诗篇。淳熙十二年(1185)叶适三十六岁,被召人都,以宰相王淮推荐,改京官,授宣教郎太学正,改太学博士。
上殿札子
为应召对,叶适准备了奏稿四十余篇。淳熙十四年(1187),叶适上殿轮对,进《上殿札子》,论复仇大事。《上殿札子》提出“变国是、变议论、变人材,所以举人事”的变革主张,深深打动了这个有志恢复的宋孝宗皇帝的心。孝宗看了这个奏札“惨然久之”。
上书荐士
叶适上书丞相周必大,荐举陈傅良、刘清之,陆九渊、郑伯英、吕祖俭、徐谊、杨简、戴溪等三十四人。这些人“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叶适上书、荐士的举动,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反响强烈。朱熹在致陈亮的信中十分赞赏叶适。(参考《朱文公集》卷三十六:“承谕正则自以为进,‘后生可畏’,非虚言也。想已相见,必深得其要领,恨不得与闻一、二。”)叶适在任满改官的过程中,同陈亮,朱熹都有书信往来。(《水心文集》卷六)
《陈亮集》卷二十八·《又乙已春书之一》:“正则学识,日以超颖,非复向时建宁相见之正则也。”
辩护朱熹
泞熙十五年(1188)六月,发生了朱煮被兵部侍郎林栗参劾的事。叶适上《辨兵部郎官朱元晦状》,激烈抨击林栗以政治权力来,压制学术的恶劣行径。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卒谥文。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长期在武夷山聚众讲学,著作等身,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参考《宋诗三百首》328下图)
再论恢复
淳熙十六年,孝宗内禅,光宗即位。叶适以太常博士上书《应诏条奏六事》,再论恢复之事。(《水心别集》卷十五·《应诏条奏六事》)淳熙十六年五月间,周必大免去相职。叶适请求外调,被任命为荆湖北路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作《江陵府修城记》。陈亮作词《祝英台近·六月十一日送叶正则如江陵》。(《陈亮集》增订本卷二十九)
踏入仕途
淳熙四年(1177),叶适得周必大的保荐,漕试合格,中举人。次年春,中进士第二名。自此,叶适踏入仕途。叶适在廷对中,对孝宗和宰执提出了批评。虽然孝宗也力图精实求治,但十多年过去了,却没有尺寸之效。王业偏安于一隅,庶政积废于今日。他提出不可因循守旧,要革去弊政,收复失地。
淳熙五年(1178),叶适授文林郎、镇江府观察推官。是年母病逝,服丧。八年,服除,改武昌军节度推官。同年秋,宰相史浩推荐叶适等,叶适辞不就。淳熙九年,升两浙西路提刑干办公事,居平江(今苏州)。在平江首尾四年,淳熙十二年仍在平江,冬,参知政事龚茂良荐,奉召赴临安。淳熙十三年(1186),改宣教郎,任太学正。次年,升太学博士。
叶适在奏对中,论说国事之中有四难、五不可。四难是:国是、议论、人才与法度方面的四难;现实是: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贤能而用资格。叶适向孝宗说:“此五者举天下以为不可动,岂非今之实患欤。沿习牵制,非一时矣。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在陛下所为耳。”孝宗早年的锐意恢复的精神此时已没有了,对这一番刺耳的忠言,也无可如何,说自己的眼病很重,这样的志向已经没有了。谁能担当此任的,你就同他说去吧。叶适再次进言,孝宗“惨然久之”。
淳熙十五年(1188),叶适除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他向丞相推荐陈傅良等34人。后来证明荐人正确,这34人被召,在朝政中发挥了大作用。这一年,林栗发起对朱熹的攻击,叶适为朱熹伸张,说从郑丙、陈贾到林栗,以道学之名指斥朱熹,是没有道理的,是小人残害忠良的惯用的手法。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禅位,太子赵惇即位,是为光宗。五月,叶适任秘书郎,仍兼实录院检讨官。乞外补,添差湖北安抚司参议官。作《上光宗皇帝札子》,言国家有六不善,即:今日之国势未善,今日之士未善,今日之民未善,今日之兵未善,今日之财未善,今日之法度未善。叶适说:“不先明治国之意,使此六者本伤而末坏,心蠹而枝披,支离而涣散,而臣之议论无所复用矣。”可是仍然毫无反应。绍熙元年(1190)十月,叶适以秘书郎出知蕲州。
光宗是个有隐疾的皇帝,在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等问题上,与退位在重华宫的太上皇孝宗有矛盾。皇后李氏以及陈源等从中离间。自绍熙二年十一月后,父子之间隔阂很深,从此光宗不朝孝宗。朝廷危机加深,国事艰危,群臣为促请光宗朝重华宫的太上皇,可说是费尽心机,陈傅良痛哭于庭,赵汝愚甚而引裾求光宗朝重华宫;太学生也上书。绍熙三年十一月,叶适等上疏,请光宗朝重华宫,不从。绍熙四年(1193),叶适奉召赴临安行在,十一月除尚书左选郎官。光宗很长时间以称疾为由,不朝重华宫。宫廷矛盾使朝中大小事皆废。叶适尽力上言,对光宗说,父子之间亲爱出于自然,不能没有事实而生疑忌。光宗有所动心,曾两赴重华宫,都城临安人听说后,都为之欢悦。后来叶适又有建言,未报。但光宗父子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群臣请光宗朝重华宫成了朝政的焦点。
绍熙五年(1194)六月,太上皇宋孝宗死,儿子宋光宗称疾不执丧事,又引发出朝政危机。赵汝愚及叶适等人,通过韩侂胄请高祖太皇太后吴氏垂帘,尊光宗为太上皇,立嘉王赵扩即帝位,是为宁宗。
宁宗即位后,朝中又展开新的斗争。赵汝愚为宰相,韩侂胄自恃立宁宗有功,为自己仅迁枢密院承旨,很不满意。韩、赵的斗争不断升级。韩侂胄及其周围一批人,排斥打击赵汝愚、朱熹、叶适等。赵汝愚被贬死于衡阳,叶适也受到牵连。韩侂胄与赵汝愚的斗争越演越烈,说朱熹提倡的学术是“伪学”。由“伪学”之禁,演变成反对“逆党”所谓的“庆元党禁”,“初,韩侂胄用事,患人不附,一时小人在言路,创为‘伪学’之名,举海内知名士贬窜殆尽”。
庆元元年(1195)叶适为御史胡绂所劾,降级两官。庆元二年(1196),差知衢州。庆元三年,朝廷立“伪学”之籍,名单上共有59人,叶适在其中。
嘉泰元年(1201),叶适起为湖南转运判官,嘉泰二年,弛禁,迁知泉州,次年,赴任。同年九月,应召入对,叶适对宁宗说:“治国以和为体,处事以平为极。臣欲人臣忘已体国,息心既往,图报方来可也。”这番话为宁宗所称许。
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叶适说这件事至大至重,一定要考虑周密,“故必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要考虑战事给各方面带来的后果。开禧二年(1206)叶适除工部侍郎,韩侂胄进行北伐,是要利用叶适的声望。但如叶适所料的一样,这次北伐条件不充分,也没有周密的准备,加上用人的不当,吴曦的叛降,虽然战争初期,获得一些胜利,但很快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金兵南下,形势危急。叶适乞节制江北,在和州、滁州等地战斗中,他用劫砦等灵活的战术,给金人以重创。兵退,叶适进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
叶适在长江以北屯田,设置堡坞,一面屯垦,一面积极备战。这些做法很有成效。开禧北伐失败,史弥远及杨后谋杀韩侂胄,取其首级,以向金人求和。叶适于战端未开之时,极力谏止,晓以利害。在战争中,特别是他节制江北的过程中,解和州之围,实施以江北守江的战略,收到了成效,这些方面是有功的,但中丞雷孝友却弹劾叶适,“罪名”是叶适曾“附韩侂胄用兵”。叶适因此被夺职,回永嘉水心村专心著述讲学16年。嘉定四年,转中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获祠禄,奉祠凡13年,直至嘉定十六年(1223)辞世,终年74岁。
晚年讲学
讲学活动
叶适一生重教兴学,以培养人为己任。少年时期,他边读书边讲学。中年时期,在求学之间,从政之暇均设熟授徒。晚年居水心村,悉心讲学,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乾道元年(1165),叶适十六岁到乐清白石北山小学舍讲习。乾道二年(1166),浙南遭遇特大水灾,给叶适讲习生活带来一场灾难。
葑门讲学
淳熙八年(1181),叶适以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出任平江府。在苏州葑门讲学授徒,培养了滕朗、周南、厉仲方、薛仲庚等一批学者。滕庞(1156~1218),长期从叶适游,曾佐助叶氏坚守建康,击退金兵。周南(1159—1213),宋史有传。厉仲方(1159—1212),陈亮女婿,曾协助叶适防守建康,在抗金中屡建功勋。
台州讲学
叶适罢职还乡后,尝寓居台州、黄岩、温岭一带办学授业,培养出陈耆卿、吴子良、丁希亮等许多名士,对台州当时学术界影响颇大。后入在台州路桥罗洋街叶适讲学处建毓英庙纪念。
水心讲学
叶适被诬罢职后,于庆元四年回到永嘉,定居水心,悉心讲学。学生中有宰相王淮之侄王植和黄岩柯大春等。
晚年潜居水心,杜门家居,讲学授徒。问学者有著名人物如永嘉四灵,永嘉薛师石,瑞安曹豳,还有台州、余姚、福建等地来受业的学者。南宋著名学者刘宰记述叶适讲学情况。(《漫塘文集》卷十九·《送黄竹涧序》:叶水心在永嘉,户外之履常满,盖其师友相从,亦徘徊而不忍去。)
2学术作品
永嘉学派
叶适在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他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观点与朱熹、陆九渊对立。在诗文创作上,继承韩愈"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赡,才气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他不满江西诗派奇拗生硬和"资书以为诗"的诗风,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贾岛的流利清淡。与"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们的诗集,并极力推崇,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说"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他的诗"用工苦而造境生","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于炼,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所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题材大于"四灵"。
个人作品
叶适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纪言序目》。其中《水心文集》29卷,《水心别集》16卷,有《永嘉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嘉业堂藏明黎谅刊本。1961年中华书局将《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合编并加校点,题名《叶适集》。又有《习学纪言序目》50卷,辑录经史百家,各为论述,有《四库全书》本与敬乡楼丛书本。
《水心文集》,由门人赵汝谠编次刊行,用编年法。集中所作札、状、奏议、记、序、诗、铭并杂著,成篇章者凡人百余篇。其文“本之圣哲而参之史”,所论鸿博精当,可谓大成。图为《水心文集》光绪八年孙衣言校正重刊本。
《水心别集》十六卷。凡《进卷》九卷,《廷对》一卷,《外稿》五卷,《后总》一卷,多为论治之方。其论针对宋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制、人事等方面积弊,提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主张和治理措施。图为《水心别集》同治九年李春和刊本。《叶适集》是《水心集》和《水心别集》合编,分三册出版。
《习学纪言序目》五十卷,其中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文四卷。是书辑经史百家各为论述条例成编,是叶适评论历代学术著作的专著。
作者诗选
无相寺道中
傍水人家柳十余,靠山亭子菊千株。竹鸡露啄堪幽伴,芦菔风干待岁除。
与仆抱樵趋绝涧,随僧寻磬礼精庐。不知身外谁为主,更觉求名计转疏。
菊花开送徐灵渊
白头几度逢重九,方是今年种菊花。衰病自怜何处看,馨香聊向小园夸。
讨论摇落生光怪,暖势风霜与丽华。正好行吟君已去,别移秋色付谁家。
西山
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
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
竹下晴垂钓,松间雨试茶。更瞻东挂彩,空翠杂朝霞。
看柑
窈窕随塘曲,酸甜在橘中。所欣黄一半,相逐树无穷。
习啖成真性,悲歌记土风。惭非美人赠,采摘恣村童。
题刘潜夫诗什并以将行
寄来南岳第三藁,穿尽遗珠簇尽花。几度惊教祝融泣,一齐传与尉佗夸。
龙鸣自满空中韵,凤咮都无巧后哇。庚信不留何逊往,评君应得当行家。
3人物成就
在宋代学术史上,叶适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著作经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有《叶适集》(《水心文集》与《别集》合编,1961年版)以及《习学记言序目》(上下册,1967年版)。叶适在学术上的贡献,全祖望评论说: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学,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遂称鼎足。然水心工于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这段话说明了水心之学的几个方面。
一是水心之学在永嘉之学中的地位。宋代的永嘉学派重要人物是周行己、许景衡等所谓的永嘉九先生。永嘉学派中实际包括两个学系,一是“二程”的洛学,一是张载的关学。这就是全祖望说的:“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传洛学中尤以周行已为重要,“永嘉诸先生从伊川者,其学多无传,独先生尚有绪言”。南宋永嘉学人在传洛学方面,应当提到郑伯雄、伯英兄弟,以及薛季宣、陈傅良等。叶适与薛季宣、陈傅良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陈傅良的关系。叶适14岁结识陈傅良并从学,此后交游40年。南宋的永嘉之学始是“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所以永嘉之学到了水心,才“一洗之”,这句话可以商榷,但也点出叶适在永嘉学派上的地位。叶适提倡功利,但把讲功利与讲义理结合起来,反对空谈性命,讲求学统,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水心文集·赠薛子长》)。叶适虽对理学家有所批判,但他并不是不重视学统,虽然他的道统与程朱的道统观又有差异。叶适完成了薛季宣、陈傅良对永嘉学的构建。叶适写《习学纪言序目》时,已经是晚年,对历代儒家经籍和道统都有批判。
叶适的经制之学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又讲义理。永康的事功之学专言事功,主张“义理之学不必深穷”。水心同这些有差异。
二是水心之学的学风。“水心工于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这是说叶适与永嘉诸子的不同之处。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反映了叶适在理论上的深度不足。《四库全书总目》对《习学纪言》有一段评论,说这本书斥汉人言《洪范》五行灾异之非,确能有所见,“足与其雄辩之才相副”;但指出叶适在论太极生两仪的论述,是“文浅义陋”。《四库全书总目》引陈振孙的话,说《习学纪言》“其文刻峭精工,而义理未得为纯明正大”。
至于说叶适的门人多流于辞章,那是学风的影响所及。但《宋元学案》又说水心门人也有差别:“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还有王大受(拙斋)这样“欲以事功见其门庭”的学者。
三是水心之学的影响。南宋乾道、淳熙之际,宋代文化又出现了一个高潮。最初有朱熹的朱学、吕祖谦的吕学以及陆九渊的陆学。所谓的朱学、吕学、陆学,鼎足而三。或谓是朱学与吕学和张栻的湖湘之学,是南宋的三大学派。而张栻死于淳熙七年(1180),次年吕祖谦也逝世了。从此是朱陆两分天下,叶适的崛起,成为一大宗,遂与朱、陆鼎立而三。但水心之学无法与朱、陆相抗衡。南宋后期,朱学地位在提高,朱、陆合流、相互出入,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朱熹指责陆学之弊是偏,而永康、永嘉之学是大不成学问。这种学术上党同伐异,不足取。应该说,水心之学是卓然一家,根柢《六经》,折衷诸子,辩理学家说《易》及解《中庸》、《大学》之非,以为“舍孔子而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诸多论断显现思想批判的光华,虽然仍是本《六经》之根本。
叶适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学习纪言》),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但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对当时性理空谈,对于理学家们所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论。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
4人物评价
朱熹论叶适
正则闻甚长进,比得其书甚久不曾答得,前日有便,已写下而复遗之,今以附纳,幸为致之。观其议论亦多与鄙意不同,此事尽当商量,但卒乍未能得相聚,使得相聚亦恐未便信得及耳《朱子大全》卷三六《答陈同甫》。
吕祖谦论叶适
承谕正则自以为进,后生可畏,非虚言也,相已相见,深得其要领,恨不得与闻一、二。《朱文公集》卷三十六。正则且得有啖饭处,去岁相聚,觉得其慨然有意,若到雁山,必须过存之也。《吕太史别集》致陈亮第十七函。
陈亮论叶适
叶正则俊明颖悟,其视天下事有迎刃而解之意,但力量有所不及耳。渠于亮甚厚,其于亮所厚如兄与天民极倦倦,殆未可以科举士人论。此君更过六七年,诚难与敌,但未知于伯恭如何耳《陈亮集》增订本卷二九《与吴益恭安抚又书》。正则学误,日以超颖,非复向时建宁相见之正则也,《陈亮集》卷二十八。日以超颖,非复向时建宁相见之正则也,《陈亮集》卷二十八。
刘宰论叶适
水心叶先生之文,如涧谷泉,挹之愈深。慈湖杨先生(简)之字,如节制兵,整而不乱。是志也,水心经年方脱稿,慈湖见即落笔,则肯父所以得此,于二先生必有道矣《漫塘集》卷十《通魏侍郎》。近时叶水心之博,杨慈湖之淳,宜为学者所仰。而水心之学既未免误学者于有,慈湖之论又未免谤学者于无同书卷二四《书夏肯父乃父志后》。
刘埙论叶适
《后村集》中有云:“予少时读龙泉(指叶适)所作《陈仲石志》,高雅如《檀弓》、《谷梁》,条鬯如苟卿。”予至今犹不忘。忆昔尝与云畲赵史君(原注:云畲名必,南丰人)论水心文字,止取其铭之佳而未及其志也。后村翁推尊极至,念不可泯,因录于此,识者更共评如何。然不读志,亦不知铭之妙,《隐居通议》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