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休简介》 ► 查看7篇诗文
韩休(672年-739年),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
韩休制举出身,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韩休受到中书令萧嵩的举荐,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他生性刚直,数次犯言直谏,因与萧嵩产生矛盾,被罢为工部尚书。后加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
739年(开元二十七年),韩休病逝,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忠。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韩休年轻时精通词学,后考中制举,累迁至桃林县丞。
累职升迁
712年(先天元年),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此后十余年,韩休也由左补阙累获升迁,历任吏部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兼知制诰。
后来,韩休因母亲去世,离职归乡,并要求依礼制守孝,得到唐玄宗的批准。丧满后,韩休出任工部侍郎,兼知制诰,又改任尚书右丞。
担任宰相
起初,萧嵩认为韩休生性柔和,易于控制,因此推荐他拜相。不料,韩休主政后,刚直不阿,对萧嵩的意见多有矫正,因此与萧嵩不和。宋璟叹道:“没想到韩休竟能如此,这真是仁者之勇啊。”
同年十月,韩休又与萧嵩在唐玄宗面前争论,并当面指责萧嵩。萧嵩为此请求退休。唐玄宗很不高兴,将二人一同罢相,改任萧嵩为尚书左丞相。韩休则改任工部尚书。
晚年生活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韩休加授太子少师,封爵宜阳县子。
739年(开元二十七年),韩休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忠。
762年(宝应元年),唐肃宗又追赠韩休为太子太师。
2轶事典故
奏请均赋
虢州位于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皇帝时常移驾经过,供应舆驾的粮草赋税极重。韩休担任虢州刺史后,上奏朝廷,请求平均分摊赋粮于其他州郡。中书令张说将他的奏表驳回,道:“如果独免虢州,就要移给其他的州,你这是刺史在谋取私惠。”韩休再次上表请求。僚吏劝道:“您这会违逆宰相之意。”韩休答道:“作为刺史不能救百姓之弊,何以治政!若因此得罪,我也心甘情愿。”最终,朝廷同意了韩休的请求。
犯言直谏
韩休拜相后,万年县尉李美玉获罪,唐玄宗特命将其流放岭南。韩休谏道:“李美玉只是一个小官,所犯的也不是大罪。如今朝廷有大奸,尚且未被惩处,怎能流放这么一个小官。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恃恩宠,贪图财利,住宅车马,多有僭越。臣请先惩处程伯献,再治李美玉之罪。”唐玄宗不同意。韩休坚持道:“李美玉这样的小官都不能容,那么像程伯献这样的巨猾怎能不问!陛下如不惩处程伯献,臣便不会流放李美玉。”唐玄宗认为韩休恳切率直,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韩休为相
韩休生性耿直,常谏言时政得失。唐玄宗每次稍有过失,便问左右侍从:“韩休知道吗?”话音刚落,韩休规劝的谏疏就已送到。后来,唐玄宗闷闷不乐。侍从道:“自从韩休拜相,陛下没有一天欢乐,为什么不将他贬谪呢?”玄宗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却富裕了。萧嵩每次奏事,都会顺着我的意思。我退朝之后,常睡不安稳。韩休多次谏言,我退朝之后,反而睡得安稳。我用韩休为相,是为国家社稷考虑。”
3人物评价
张说:韩休之文,有如大羹玄酒,虽雅有典则,而薄于滋味。
刘昫:① 休性方直,不务进趋,及拜,甚允当时之望。②魏知古、卢怀慎、源乾曜、李元纮、杜暹、韩休、裴耀卿,悉蕴器能,咸居宰辅。或心存启沃,或志在荐贤,或出爱子为外官,或止屯田于关辅,或不受蕃人之赂,或坚劾伯献之奸,或广漕渠以充国用:此皆立事立功,有足嘉尚者也。
4个人作品
《全唐文》收录有其文十篇:《驾幸华清宫赋》、《奉和圣制喜雨赋》、《授杜暹等侍御史制》、《授皇甫翼等监察御史制》、《授郑虚心监察御史制》、《封张嘉贞河东县男制》、《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梁宣帝明帝二陵碑》、《赠□州刺史韦公神道碑》、《惠宣太子哀册文》。
5家庭成员
父亲
韩大智,官至洛州司户参军。
兄弟
韩偲,官至秘书郎。
韩倩,官至殿中丞。
妻子
柳氏
儿子
韩浩,官至高陵县尉。
韩洽,官至监察御史。
韩洪,官至邢州长史。
韩澣,官至郊社县丞。
韩汯,官至谏议大夫。
韩滉,官至左仆射、同平章事。
韩□,官至京兆府录事参军。
韩浑,官至太常少卿。
韩洄,官至兵部侍郎。
6墓葬发现
韩休与夫人柳氏的合葬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郭庄村,于2014年发现,该墓深约11米,坐北向南,墓道至墓室总长约40米,由长斜坡墓道、4个过洞、5个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虽然遭到严重盗扰,但墓葬形制基本完整。在发掘中,发现墓道、过洞、天井部分仅在墙面隐约有白灰层以及红色影作木构痕迹,过洞仅存一个壁龛未被盗掘,出土陶俑若干。
7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五十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