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出自唐代王维《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迸水定侵香案湿,雨花应共石床平。
深洞长松何所有,俨然天竺古先生。
全文赏析
颔联诗句颇具巧思。是倒装句:“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句意应当是在鸣磬、巢乌下食,在空林、落叶声中行,诗人将动词前置,使得人的行动更加突出。通过描写禅师、居士的日常生活,写出了他们朴静的精神面貌。
颈联描写兄弟的起居住处,虽然和颔联描写角度不同,但同样突出了兄弟的精神面貌。在描写寺庙内部面貌的诗句中,“迸水”和“雨花”是不常见的,精雅的住处一般既不会迸进水来,也看不到雨花,而这两兄弟的住处,迸进来的水能有香案那么高,雨花都要打到睡觉的石床上了,这是何其简陋的寺庙!两兄弟不以此为苦,反而乐在其中,甚至在水迸香案、雨打石床中找到了修行的乐趣,足见其精神境界之高。第三联上承起句“无着”二字,下启末句“深洞”之景:水迸香案、雨打石床的修行场所,其实是基于山洞改造的。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两兄弟的禅境,已近当年天竺国来的高僧,令诗人十分钦佩。
译文/注释
注释
无着:无所依托;没有着落。天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血亲。
嵩丘:嵩山。兰若:指寺院。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意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
鸣磬(pán):击磬发声。磬,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单个使用的叫特磬,成组使用的叫编磬。寺院中和尚念经时所敲打的铜铸的法器。
迸水:从高处泻落的水。
天竺:印度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之音译。古先生:东汉末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传说,至《老子化胡经》《西升经》等道经,益增附会,证成其说,谓老子西游化胡成佛,并以佛为其弟子,自号为“古先生”。后世因以“古先生”借称佛及佛像。
译文
无依无靠的亲兄弟,在嵩山寺庙中伴着一山的晴日。
在磬声和乌鸦的巢穴下吃斋,在空旷的树林伴着落叶的声音中行走。
迸落的水花定然浸湿香案,飞溅的雨花应该能和石床齐平。
深邃的洞穴中,高大的松树旁有什么呢?仿佛看见了天竺国来的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