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出自宋代苏轼石炭·并引

彭城旧无石炭。
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
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全文赏析

徐州发现了石炭,作为父母官的苏轼欣喜异常,提笔作诗,把这好消息告诉友人,他兴奋地对友人说:您没有看见前年雨雪大寒,徐州城里居民让寒风把小腿都冻裂,柴火奇贵,用一床被褥还换不到半束湿柴。可如今这里发现了蕴藏丰富的优质石炭,燃烧起来火力旺盛。有了石炭,人们不仅不再去伐木烧炭取暖,而且能冶炼铁矿,铸造钢刀。这石炭真是百姓的福音!此诗以石炭发现前后作对比,充分展示了石炭带给徐州百姓的巨大福利,突显了诗人无比关心民生的民本情怀。

译文/注释

注释
① 兵:武器。
② 骭(gàn):小腿骨。
③ “湿薪”二句:城中居民想用一床被褥换半束湿柴火,都无处换得。薪,柴火。衾裯(qīn chóu),被褥。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二:“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哪里去管)两相值。”
④ 遗宝:比喻石炭。磊落:明亮貌。翳:也作“瑿”,黑色美石。
⑤ 流膏迸液:言石炭的储量很大。腥风自吹散:白白被风吹雨打。
⑥ 根苗一发:如今一开发这里的石炭。
⑦ 投泥泼水:石炭和上泥、水后燃烧。烁玉流金:指温度极高,能将金石熔化。
⑧ “南山”二句:是说有了石炭,则不必再伐木烧炭,也不愁炼铁无火。
⑨ 百錬刀:锋利的钢刀。錬同“炼”。

作者苏轼简介

苏轼画像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