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五代>李煜>谢新恩(六首) 一

谢新恩(六首) 一

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
琼窗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译文/注释

    译文
    没有像秦穆公女那样的美人,有皇家上苑的美好景色,也是空的了。那些花开得如此美,瓣是粉红的,蕊是金黄的,可是只有它们自己或低或昂,没人能和我去欣赏。也许东风不高兴我,所以才使那些花开了一半。
    我长日思念,百无聊赖,倚窗独困倦后昏然入睡,一觉醒来夕阳已西下。在梦中梦见了当年的欢爱之情,而梦醒后一切都是空的了,这恨该是何等长久啊!往年两人曾一起在垂杨处依恋相爱,而如今都看不到了。我和她相处只是暂时的,真是很短,和梦一样,还是懒于再想那些事了。

    全文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为怀念亡妻大周后而作。大周后享年仅二十九岁,正如李煜所说:“浮生苦憔悴,壮岁失婵娟。”(《书灵筵手巾》)据史书记载,大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陆游《南唐书·昭惠后传》)自十九岁与李煜结婚,二人情深意笃,爱情生活十分美满。不料因小儿子仲宣夭亡而“哀号颠仆,遂致大渐”(马令《南唐书·昭惠后传》),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爱妻的故去,李煜遭受的打击太大了,以至于“哀苦骨立,杖而后起。”(同前)“悼息痛伤,悲哽几绝者数回,将赴井,救之获免。”(文莹《玉壶清话》)为了表达悼念之情,李煜曾写过《挽辞》、《悼诗》、《昭惠周后诔》等抒发不尽的悲愤之情,但于词中怀念昭惠后,这首《谢新恩》却是仅见的。
            上阕,即景生情,写自己的不尽怀念。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起句以萧史和弄玉的爱情典故切入怀人主题,从而引起人去楼空的怅惘之情。大周后对音律十分精通,琵琶技艺精绝,从词法上看有“兴”而“比”的意味。“上苑”即皇家林苑。伊人已长逝,因此,上苑风光再好,也只是“空余”!这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痛感情灌注全篇。“粉英含蕊自低昂”是对“上苑风光”的具体描绘,也是对怀念之情的进一步渲染。“粉英”代指繁花。繁花似锦,含苞待放,春风徐拂,摇曳多姿。多么迷人的春色!然而面对此春光无人共享,“谁料花前后,娥眉却不全,”(《梅花诗》)因此,由它去吧。“自低昂”的“自”,词人把自己同眼前景物拉开了很大的心理距离,形成了相悖的局面。“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正是这种感情的余韵。“一衿”即“一襟”,从心理感受说明花开的程度,别具特色。“恼”字亦妙极。因为我无意赏春,故辜负了东风,从而“恼我”。赋物以人的感情,生动活泼。其实“东风恼我”也可理解为“我恼东风”,正如李煜在《梅花诗》中所说:“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 犹发去年枝。”
            下阕,直抒胸臆,词人把笔伸向感情的最痛处,直写对亡妻的怀念。
            “琼窗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 ”伤春忆人,心神恍惚,难免迷离入梦。梦尽管可以弥补现实之不足,可以与亡妻晤面,但那只是“一晌贪欢”。梦醒时已是一缕残阳透过琼窗,这情景更加凄凉,以至和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故感慨万端,遗恨无穷。这恨并非一般相思的闲愁淡恨,而是切肤之恨,有着极丰富的内容。“碧阑干外映垂杨”是凭阑眺望情景。词人不是在赏光,而是在低回梦中情景:这阑干,这垂杨,不是往日共同游憩之所吗? 正如词人在《感怀》诗中写道:“凭阑惆怅人谁会? 不觉潸然泪眼低。”“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娥眉。”愁苦沮丧之情益切。“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是倒文,“暂时相见”是梦的内容,承“琼窗梦□留残日”一句。结句是说象梦中暂时相见的情景,懒得去回味了。“懒”不等于“不”,未做决绝语。这是一种自我超脱,一种对亡妻思念感情的压抑。实则“恨”是不会消弭的。
            全词情真意切,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披文入理,抒情主人公忧愁、凄苦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艺术表现上仍以白描手法来表达情愫,质朴无华。情真为语真创造了良好条件,故勿须做作,更不必卖弄。从结构上看,上虚下实,虚中蕴实,相辅相成。从句式上看,大量采用逆笔,造成句内感情对立。“秦楼吹箫女”却“不见”,“上苑风光”是“空余”,“粉英含蕊”只“自低昂”,“梦中相见”反“懒思量”等充分表现出语言的艺术张力。这样词人的感情便婉转腾挪、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张耒《东山词序》)不期工而工,无怪乎王国维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皆当行本色。”

    作者李煜简介

    李煜画像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