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其三
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缁尘染素衣。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缁尘染素衣。
译文/注释
译文
我曾经在江南见过无数洁白的梅花,自从分别之后经过几度春去春回。
如今在京城相逢,完全是旧时模样。只可惜白衣上沾染了黑色的尘土。
注释
粲粲:鲜明的样子。
玉妃:比喻白梅花。
京洛:西晋当时的京城洛阳。
缁(音兹):黑色。
素:白。
全文赏析
陈与义这五首诗,既是对花光仁老艺术成就的赞叹,也是对水墨画作出的美学解释。其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很精辟地指出了客观世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反映了我国古典美学中“迁想妙得”“离形得似”的追求,为了赋与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自己有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摹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备,再上升到遗貌取神的境界的权利。这组诗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它的备受青睐,迄今不衰,正证明了仁老的画、陈与义之诗与读者的视野是融合无间的。
写作背景
这一组诗写于政和八年(1118),作者才二十九岁。曾敏行《独醒杂志》云:“花光仁老作墨花,陈去非与义题五绝句。徽庙(徽宗)见而喜之,召对擢用。画因诗重,人遂为此画。”仁老即超然和尚,字仲仁,住持衡山花光寺,故人称之为花光仁老。其墨梅为世所重,亦见于黄庭坚、秦观诸人的诗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