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造句

【王国维解释】:王国维(1877-1927) : 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早年研究文学、哲学,受德国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影响。后在通州、苏州任教。1906年入北京任学部总务司行走。1925年任清华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在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所作《人间词话》为重要的词学批评著作。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等。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观堂集林》。
相似词:王维 国之四维 王国 国王 国王杯 国王队 联合王国 独立王国 

1、王国维认为,有意境的作品应该是:“写情则沁人心脾,描景则人在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2、1927年王国维自沉事件,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疑案。

3、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

4、人间词话,王国维,文国书局,台南,1986.

5、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巨灵。

6、王国维美学走向道德的深层原因,在于他把道德视为真正的“息肩之所”,以及社会长治久安的最后保障。

7、王国维以自己的个体生命作为哲学理论的试验场,特别真切地展现出在“古今中外”之大转折大冲撞的时代里中国哲学连同中国学人一同遭遇的危机。

8、第二章重点介绍王国维小说、词曲方面的悲剧审美批评和境界理论.

9、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王国维

10、王国维的词学研究既继承传统,如采用词话的形式,不强调系统,却又明显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影响。

11、因与清室的关系,王国维又与北京大学断交。

12、站在近代这样的时代峰颠上,王国维作为近代著名的学者,在他的学术中已经透露出了现代的气息。

13、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比喻,治学有“三境界”。

14、王国维所说的“求学三境界”最后便是那句“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5、王国维拿了钱出公事房,在院里吩咐听差雇洋车,正好轮着35号车当值,他坐定后,即吩咐车夫往颐和园方向而去。

16、早饭后王国维在书房小坐,之后独自一人去了公事房。

17、人家蟆颐仙客举的是王国维论元曲不好的话,根本不是中国sunyan现在说的那些。

18、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论治学的三种境界。

19、1899年,22岁的王国维进入上海《时务报》,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并被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哲学深深感染。

20、王国维论诗词,有“隔”与“不隔”之说。

21、如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便“拙于言词,尤其不善于讲书”。

22、王国维的研究工作,虽然作的很笃实,但拙于言词,尤其不善于讲书。

23、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尽人皆知。

24、你根本不知道,在王国维论《窦娥冤》之前,《窦娥冤》在民间流传根本影响就不大,即使他论了之后,《窦娥冤》的影响也不大。

25、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26、我写王国维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为芥蒂。

27、王、罗这对亲家翁的友谊在本书中被充分体现了出来,罗振玉代王国维撰写的上溥仪遗折,准确地传达了王国维想要留给世人的话。

28、这是一所有千年办学渊源、百年办学历史的江南名校,国学大师王国维、钱穆等皆曾执教于斯,钱伟长、李政道等曾在此求学,可谓“桃李门墙多俊彦”。

29、出于对“新文学”的热烈向往,他在信中甚至评价他在京都拜访过的王国维,“作为学究值得尊敬”,可是“旧脑筋”、思想保守。

30、另外,和一直蓄谋复辟清室的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等人不同,王国维一生潜心学术,心无旁骛,和清廷并没有太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