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余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译文/注释

译文
雨后初晴,夕阳的余晖斜照而来,几片薄云还留在澄澈的天空,不愿离去。
一道彩虹在江上架起,仿佛巨龙在饮水,峡谷中还有两三点雨滴纷落。
秋意渐浓,南归的大雁在高空中渐渐远去,野熊们觉得自己愈发笨重了。
今日是秋分,而我这个异乡客依然在四处飘零。夕阳又下坠了一些,竹子上的雨露在阳光下泛着微弱的光。

注释
1.馀(yú),同“余”。
2.熊罴(pí):熊和罴,皆为猛兽。

全文赏析

尾联诗人发出了对自己境遇的感慨:秋分时节,我依然在他乡漂泊,竹叶上的露水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已经变得非常微小,而我也像这微小的露水一样,已经是年老体衰了。诗人通过“竹露”联想到自己,表达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伤,以及抒发自己已年老体衰、四处漂泊且对报国尽忠无能为力的悲叹。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是大历元年秋分作。此时诗人暂时居住在湖北夔州。

作者杜甫简介

杜甫画像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