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旧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译文/注释

    注释
    ①书剑:指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②揖:拱手礼,表示对人的尊敬,这里是指诗人与贵族们的平等的见面礼。
    ③三公:贵族和大臣。
    ④如云:形容多,气势大。
    ⑤虹:彩虹,形容气势宏伟。
    ⑥十丈:浓密的,滚滚的。
    ⑦战尘:战争的尘土。
    ⑧松漠,在今内蒙古;榆关,即山海关。松漠榆关指边疆战场。
    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
    ⑩慷慨:意气激昂奋发。

    【译文】
    当年文武双全、能与贵族和大臣们平起平坐,谈吐间壮志凌云、气势如虹。
    战场上战鼓雷鸣、烟尘遮天也毫不畏惧,现在却因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白发丛生。
    梦中回到了当年守护的边疆战场,实际上自己现实却生活在乡野居中与田地山野为伴。
    我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我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我一同前往?

    全文赏析

    1、全诗七言八句,诗人回忆了诗人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感叹时光流逝,自己 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曾经的好友也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所以题目应该是《感旧》,即对往日的回忆。 故选口。

    2、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3、诗人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壮,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身老乡村的愤恨,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孤独寂寞的伤感。


    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 吐虹”,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有满腔的壮志;
    颔联"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这是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表达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
    尾联"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这是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 慨激昂的挚友了,诗人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 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 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 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作者陆游简介

    陆游画像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