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近现代>毛泽东>五律·喜闻捷报

五律·喜闻捷报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译文/注释

    注释

    ①五律:即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每首八句。
    ②蟠龙:在延安城东北七十多里,是一个古镇;“度”通“渡”,过的意思。
    ③大野入苍穹:大野,一望无际的原野;入,溶进;苍穹,即苍天。
    ④佳令:美好的节令,这里指中秋节。
    ⑤鸿音绝:音信已断绝。鸿即大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
    ⑥凯歌奏边城: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九月中旬,又收复青化砭、蟠龙等城镇。

    译文

    暮色苍茫,挟秋带晚的风冉冉从河上吹过,晓来一眼尽收的无边原野渐渐与天地溶为一体。随着一支从南中国的红土地上走来的队伍,中秋佳节悄然而至。一轮明月,傍着如霞似锦的晚云,脱颖而出。家里的音信已经彻底断绝了,妻子儿女的书信也无法收到。明月下频频抬头仰望天空,正是边城高奏凯歌时。

    全文赏析

    全诗遣词造句通俗清新,写景抒情错落有致、起伏迭宕,于平淡中见雄奇,于温婉中见豪放。
    首联使人联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这是只有用水墨画才能画出的陕北黄土高原秋天的晚上。走在黄土高原上,犹如一履平地,只有当眼前突然横亘一道沟壑时,才意识到自己是置身在海拔上千米的地球隆起处。一年一度秋风劲。这样的秋日晨昏,在这黄土地上不知已重复了多少万年了;在这秦塞古渠之畔,也不知上演过多少场城头换旗的悲喜剧了。而人民解放战争在这里拉开了大幕。
    颔联中的四时更替,节令轮回,本是自然规律,并不因人们的聚散来去而改变。但是,在这位三军统帅诗人的眼里,佳令明月是胜利之师带来的。作者借景寄情,对革命战争胜利进展的喜悦,溢于言表。中秋赏月是中国人的美好传统。自然美、生活美与人情美,同一时刻在千千万万人的眼屏上定格。明月是一斟人们用真、善、美的心灵勾兑的醇酒,明月是一方寄托着人们美好情思的素笺。千里共婵娟。征人游子虽然和关山遥隔的故土、亲人共享一轮明月,但还是觉得“月是故乡明” ,禁不住牵动万里归心。
    颈联中 ,作者的感情突然涓细起来。月到中秋,家山万里,在胜利的喜悦中,在战后的平静中,他生出缕缕乡思来。有人认为,“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两句是作者写战士,写战士征战的疾苦和怀土思亲之情。这样解释,反映人民领袖悲天悯民和革命战士舍家报国的情怀,自可聊备一说。
    尾联使诗的意境得到最高的升华,诗人的感情由涓涓细流又汇入了浩瀚的河海。如果说,这前面句子中出现的明月是独照伊人,那么到这里便化成了满天星斗,普照人间。此时此刻,毛泽东最终想到的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疾苦与愿望。而广大人民此时真正翘望的不是中秋明月,而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佳音。可以告慰江东父老的是,“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人民解放军在秦塞古战场又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边城奏响凯歌之日,正是人民额手相庆之时。

    作者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画像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