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宋代>辛弃疾>水调歌头·相公倦台鼎

水调歌头·相公倦台鼎

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
送施枢密圣舆帅江西。信之谶云:“水打乌龟石,方人也大奇”“方人也”实“施”字。
相公倦台鼎,要伴赤松游。高牙千里东下,笳鼓万貔貅。试问东山风月,更著中年丝竹,留得谢公不。孺子宅边水,云影自悠悠。
占古语,方人也,正黑头。穹龟突兀千丈,石打玉溪流。金印沙堤时节,画栋珠帘云雨,一醉早归休。贱子亲再拜,西北有神州。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是送施枢密圣与帅江西的。全词紧紧围绕从“枢密”到“江西帅”这一主轴展开构思描叙,不即不离,而又若即若离,腾挪变化,曲折委婉,饶有韵致。词的上片写其帅江西。开头两句写其离开枢密之职。作者不说他由枢密院出任江西安抚使,而说相公对“台鼎”的高级职务感到厌倦,“要伴赤松游”,和张良当年功成身退一样,很有点看破红尘,厌恶仕宦的气味。一起笔,便把施圣与置于高士、达者的位置,为全篇描写定下基调。“高牙”二句写其离京东下的威势。这是“相公”句的拓展与延续。因为他是枢密,原先官居“台鼎”之职,故其出行时,前有“高牙”“笳鼓”开道,后有“万貔貅”护卫,前呼后拥,何等显赫,哪里有“伴赤松游”的样子。“试问”三句承“要伴”句而发,询问有无高卧东山之意。这三句运用谢安“屡违朝旨,高卧东山”和“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两个典故,问“东山风月”和与亲友别的哀伤,能否把他留下,不去江西南昌赴任。答案是否定的。徐孺子,江西南昌人,躬耕食贫,不应征辟,被时人目为高士。南昌著名景物为滕王阁,王勃《滕王阁》诗说:“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孺子”二句综合运用上述典故,言南昌为人文荟萃之地,闲云潭影,悠悠经年,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古人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作者不直言其帅江西,而使用徐孺子和滕王阁加以点化,暗示其出任江西安抚使之职,含而不露,令人神驰。

词的下片写对施圣与的希望。前五句言其为奇人奇事。这里用了信州的两条谶语。一条是词题所引“水打乌龟石,方人也大奇”,“方人也”合为“施”字;言水打乌龟石的时候,施家将出人才,正应在施圣与身上;另一条是“水打乌龟石,三台出此时。”(见前《渔家傲·为余伯熙寿……》)们言水打乌龟石时,此地要出位列“台鼎”的人物,出黑头公,也应在施圣与身上。这三句照应开头,点明了施圣与位至三台的原因,这虽然带有迷信风水的色彩,但不必过于认真,只是利用当地一些传说,为词的创作增加一些地方色彩和神秘气氛而已。“金印”二句写其光辉前程。“画栋”句运用《滕王阁》诗,映带其帅江西的仕宦生涯;“金印沙堤”写其入朝为相。一为朝廷重臣,一为地方大员,但作者认为都不值得留恋,应“一醉早归休。”那么,作者对他的期望是什么呢?“贱于亲再拜,西北有神州”,希望他不要忘记中原业已沦陷,要致力于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作者采用了“卒章显其志”的写法,把上述一切高人逸士,高官厚禄,统统集中起来,作为末二句的衬托,使末二句的确有“四两托千斤”之力。

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盟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暮春》、《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