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北朝>庾信>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

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

朝代:南北朝|作者:庾信|
校尉始辞国,楼船欲渡河。
輴轩临碛岸,旌节映江沱。
观涛想帷盖,争长怀干戈。
虽同燕市泣,犹听赵津歌。

    译文/注释

    【注释】
    ⑴校尉: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之长的意思。战国末已有此官。魏、晋、南朝及北朝魏、齐均置,属领军将军。
    ⑵輴轩:行驶在泥路上的车子。
    ⑶江沱:原指长江和沱江,亦指长江流域和沱江流域。《书·禹贡》:“浮于江、沱、潜、汉。”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顾影惭騑服,载笔旅江沱。”后代指长江。如明李梦阳《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锦帆暮闪江沱日,江沱秋交多烈风。”
    ⑷帷盖:本指车的帷幕和篷盖。后以“帷盖”为受恩乞恩的典故。
    ⑸燕市泣:典出成语“燕市悲歌”,《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用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
    ⑹赵津歌:典出汉刘向《列女传·赵津女娟》,指江河中所唱歌曲。


    庾信一行即将离开梁国的首都南京出使西魏,他们所乘的楼船正停在瓜步渡口准备渡河。他们乘着輴轩来到满是砂石的长江岸边,道旁旌旗林立,倒影江中,气势非常壮阔。登上山顶,看着汹涌江涛,心中装着君主的信赖,自己明白这次出使,是带着特殊的使命的。虽是与魏国一较高低,其实还是潜伏着战争的危机的。他和他的家国洒泪而别,很象易水送别一般,但不是孤身一人,是有很多同行者和艄公,给他唱动听的船歌。

    全文赏析

    公元555年,庾信以校尉之职北上出使西魏,在经过六合瓜步渡口时,写下了本诗。

    这次出使魏国是他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生活在南朝,正逢梁代立国最为安定的阶段,生活无忧。他善诗文,主要供君王消遣娱乐,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多为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但是自庾信以使臣身份出使长安后,梁朝政权因侯景之乱而濒于破碎并很快毁于西魏。他流落国外而不得南归,此后创作了一些感伤时变、魂牵故国的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

    本诗是作者一首重要的标志性作品。在诗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细腻铺陈地描述出使前的盛大气派,大有踌躇满志之态;另一方面,我们也隐隐感觉到作者心中惆怅思念之情。因为这毕竟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活动,他感到自身承担的使命和职责。最后两句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战国时期荆轲替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出发前太子和众人送别时,荆轲悲歌,而众人垂泪涕泣的故事;一个是汉刘向《列女传》中赵河津吏之女,执楫而歌的故事。用这两个典故说明他的这次出使虽不是“壮士之别”,而是“歌舞升平”的和平之旅,可是历史给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庾信的这一次告别真的成了“壮士一去不复回”的去国之行。

    作者庾信简介

    庾信画像
    庾信(513—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就是当时大官之一,亦是著名的文学家。据《周书·庾信传》记载说: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
    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又称之为庾开府,如杜甫即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称誉李白。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子山集》传世。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