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宋代>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以下网上误传版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译文/注释

译文
春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绿色衣裙。
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热情,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
春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诗送青春。
我知道你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来开怀畅饮。
遥遥万里你捎来一片春情,每到春来我暗暗感到心惊。
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绿,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
还记得,少年时,迎春畅饮,到如今,春草绿,两鬓如丝。
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只有东风的情意,年年难舍难离。

全文赏析

这是诗人很有名的一首诗,此诗通过简单的语句,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处世的态度。全诗以“万里”句为界分为两部分,前半写西湖景色及朋友相念之情;后半写自己异乡逢春的新鲜见闻和落寞情怀。诗中春景写得明媚可喜,感情写得真挚动人。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

诗的前四句写许州西湖春景: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其中几个词的意思需要明确:归,回去,指春光将逝。绿于染,比染过的丝绸还绿。烂不收,指落花委地,难于收拾。落如糁(sǎn),糁,指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状的东西,诗中形容飘落的花瓣。接下来由景及人,转写诗友殷勤多情,特从这美丽的地方寄来美好情意,点明这首诗是回赠之作。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参军,指谢伯初。这两句写诗友虽已白发苍苍,但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其实这两句是化用友人的诗句,谢伯初赠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乱如云”之句,诗人特别欣赏,所以略加点化,用来描摹诗人白发多情,十分生动传神。接着想象友人正在湖上独酌,默默思念着远方被贬的诗人。“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 天涯万里人,即诗人自指。暗寓自己被贬夷陵的遭遇,同时将内容巧妙引向自己胸臆的抒发。读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前面写景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咏叹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诗友的美好情谊。

后半部分写友人“万里”寄诗,传递春的消息和真挚友情,诗人激动不已,但同时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头震颤。门外绵绵远山残雪融尽,绿装重换。二月晴朗的阳光下,江边红花正争相吐艳,如此来去匆匆的春天,让人感叹如梭的光阴和稍纵即逝的美好年华。诗人触景伤怀,蓦然回首:昔日把酒对春、风流倜傥的少年,如今而立刚过,却已是鬓发苍苍。在这贬谪之地,诗人眼甲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冷淡,唯有岁岁年年按时相伴的春风仍是那么熟悉、亲切,似在安慰一颗孤寂的心。诗到此戛然而止,但意犹未尽,令读者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酬唱诗的佳作,诗中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对诗友形象的勾勒和对原诗的化用,既有感于诗友的真挚情怀,又低徊于自身的遭际,全诗情韵幽折;诗中多处以明丽景色反衬其忧苦之心,使诗篇交错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气氛,一折一扬的处理,使诗之色彩也显得多变而迷人,诗之内涵也更加丰富。诗的语言流畅,清新明快,每个句子都充满哲理,堪为千古名句。整首诗时空跨度很大,情绪亦跌宕起落,然而文气仍很宛转,娓娓如诉家常,这也是欧诗的一大特点。

写作背景

景祐三年(1036年)十月,诗人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和范仲淹对保守派的斗争,写信痛斥保守派谏官高若讷,被贬谪为峡州夷陵令。友人谢伯初从许州寄诗安慰他,他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作者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