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唐代>刘禹锡>相和歌辞·采菱行

相和歌辞·采菱行

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
并引:武陵俗嗜芰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马湖,薄言采之,归矣御客。古有《采菱曲》,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俟采诗者。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
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笑语哇咬顾晚晖,
蓼花绿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荐芰夜经过,
醉踏大堤相应歌。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译文/注释

    译文
    武陵郡的风俗喜欢吃芰菱。到了秋天,就有许多姑娘来到白马湖,采芰菱,回去招待客人。古代有《采菱曲》,其词在世上很少流传,所以我作了这首《采菱行》以等待采集风谣的人来采集它。
    白马湖呀,湖水饱满,秋高气爽,水面上紫菱如锦,游着彩色的鸳鸯。
    姑娘们在湖心划动着小船,采摘菱角呀,谁去看那小伙子骑在马上。
    比多比快各找对手呀,不时用兰木桨儿划开轻波细浪。
    长发窄袖儿轻轻地摇动,头钗手镯儿在水中荡漾。
    姑娘们笑语喧哗披着晚霞,扣舷而歌返回长满水草的岸旁。
    一起登上市镇桥边的码头呀,野草系住小船,水萍沾满了衣裳。
    家家的竹楼都临近水边的大路,下面桅杆林立,船上尽是客商。
    他们携着酒壶菱角,夜间经过竹楼,醉悠悠地踏着节拍在堤上歌唱。
    呵,这沅江之滨是当年屈原放逐的地方,月光照着清冷的水波,江上白雾茫茫。
    在这里听到一曲江南的民歌,怎不使人把那三千里外的长安眺望。

    注释
    1.武陵:古郡名,即今湖南省常德市。嗜(shì):特殊的爱好。芰(jì):菱,四角菱。
    2.薄言:句首语气词。
    3.御:招待。
    4.俟(sì):等待。采诗者:搜集风谣的官吏。
    5.时:时时。兰桡(ráo):兰木做的船桨。
    6.长鬟(huán):长长的发髻。弱袂(mè):窄窄的袖子。参差:不整齐的样子。
    7.文:同“纹”,花纹。这里指金钏映入水中的影象。
    8.哇咬:笑语声。
    9.蓼(liǎo)花:水草花。
    10.樯(qiáng):桅干。估客:商人。
    11.觞(shāng):酒杯。荐:推举,介绍。
    12.屈平: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祠:庙宇。沅(yuán)江:湖南省的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贵州省。
    13.寒波:因夜间气温较低,水面比白天要冷,所以称为寒波。

    全文赏析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天,作者来到了武陵县西七里的白马湖畔。只见白马湖水平荡荡一片。紫色的菱角如锦绣一般铺在水里,水面上浮游着彩色的鸳鸯。这已经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了。

    “白马湖平秋日光”,似唐代孟浩然的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来,可是在孟浩然诗里还没有如此色彩鲜丽的菱角和鸳鸯,更没有下面的“荡舟游女满中央”,这是由于各人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缘故。拍打着翅膀的鸳鸯,铺在湖上的锦绣般的菱角,映衬着美丽的采菱的姑娘们,这是刘禹锡展示给读者的一幅采菱图画。当然,这幅图画不是静止的,画面上,那姑娘们专心一意地坐在船上采菱,两只巧手如同穿梭,身旁发生的一切,她们都不顾及。原来她们互相面对面地在“争多逐胜”。瞧她们将兰木桨轻轻一转,在微风激起的波浪上船儿慢慢地移动,她们长头发梳成的环形发酱和轻软的衣袖,在摇动着,显出不整齐的样子,而她们头上的发钗,手上的钏镯,清楚地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在明镜般的湖面上,跟着微波荡漾。这是一幅美妙的图画,画中姑娘们“笑语哇咬”,点点的蓼花之中,小船沿着湖岸回来,而姑娘们扣舷而歌。她们将野生的蔓草把船儿系住,一起熙熙攘攘地走上了市桥畔的码头。这开头的十二句,也就是这首诗的主要部分,主要写采菱姑娘的活动。在这里,透露出青春的活力,劳动的愉快,大自然景色的美丽,充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情趣。

    接下去四句写估客们晚上的活动:沽酒,买菱、宵饮、醉歌。“家家竹楼临广陌”是说姑娘们的家是在竹楼之上,而这些竹楼下临着“宽广的道路”,这就为引出估客作了准备。在这首诗里,可以引申为水上的通道。即家家的竹楼下临着广阔的水道,这样解,才和“下有连樯多估客”能联系起来。竹楼的下面有一条连着一条的大船,上面多是一些“估客”,他们拿着酒觞,吃着菱角,夜里经过这些竹楼,“醉踏大堤相应歌”,带着醉意,踏着大堤,互相唱着歌儿。这种买菱宵饮的估客生活,大堤踏歌的武陵风俗。

    最后四句写作者因估客唱歌而引起的感慨。一曲南音,勾起了诗人贬官武陵而心系长安的迁客情怀,如同屈原放逐沅湘而怀念郢都一样。刘禹锡在贬官朗州期间,“唯以文章吟咏,陶治倩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词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旧唐书》)这首诗就是这样,作者在小序中写道:“……古有采菱曲, 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俟采诗者。”

    此诗中洋溢着一种民歌风味,虽然不象《竹枝词》或《杨柳枝词》那样本身就是优秀的民歌,然却颇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水乡情调,显待清新,活泼,可爱。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朗州(今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期间(805—815年)。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至朗州当司马,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十月起,在朗州一共住了十年。这十年间,他的心情是郁郁寡欢的,虽然他的斗争精神并未因此而减弱。当他听到南方人唱歌的声音,他又想起了北方的长安,路途阻隔,何时能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这种思想时刻萦绕在他的心里,因此,他写下了《采菱行》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当时的郁闷心情。

    作者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画像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