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译文/注释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五日:指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明山:在今湖南平江县南。
②鱼龙:水上的龙舟和水中的鱼儿。
③湘君:指屈原。
④潇湘:潇水和湘水。
⑤无:没有。尊酒:佳酿。
⑥移舟:独自泛舟。
⑦怀古:怀念古人。
译文
水上的龙舟和水中的鱼儿随波逐舞,为什么呢?纪念在湘江边投水自沉的屈原。岁月流逝,千年一回,人间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兴亡更替!绿波起伏,江流依旧,湘水堤岸,古柳轻絮。
没有佳酿为端午节献祭,独自泛舟明山脚下,在淅沥的山雨声中静听遐思。白发孤客,面临浩瀚无边的洞庭湖水,怀念古人,一腔愁绪,万千感慨。
全文赏析
结合词句简析本词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①凭吊屈原。由“鱼龙舞”“酬端午”之景联想到屈原,“酬”更点明了对屈原的缅怀。
②感慨兴亡。“兴亡离合,乱波平楚”,包含兴亡之叹。
③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爱国之情)。词人亡国南渡,故国不再,感时伤世。
④身世漂泊(年事已暮)的感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点出暮年漂泊的凄苦。
⑤乱世之悲。“鱼龙舞”“乱波”喻指当时的叛乱,更添离乱之苦。
开篇写水上的龙舟和水中的鱼儿随波逐舞,纪念在湘江边投水自沉的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缅怀之情。以“鱼龙舞”喻示湖湘一带贵仲正等的作乱,用“湘君”喻指朝廷,点明了朝廷欲出兵平乱之事,抒发了乱世之悲。“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三句写词人于叛乱被平息后所看到的眼前之景,抒发了他心中的兴亡之慨。换头二句写避难的词人孤独落寞的境况:端午节无酒以酬,只能独自往明山听雨,毫无半丝节日氛围。蕴含了亡国之痛。末三句以雨声衬悲情,声情凄苦,“白头孤客,洞庭怀古”饱含身世漂泊(年事已暮)的感慨,突出了词人忧时伤世的情怀。
①凭吊屈原。由“鱼龙舞”“酬端午”之景联想到屈原,“酬”更点明了对屈原的缅怀。
②感慨兴亡。“兴亡离合,乱波平楚”,包含兴亡之叹。
③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爱国之情)。词人亡国南渡,故国不再,感时伤世。
④身世漂泊(年事已暮)的感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点出暮年漂泊的凄苦。
⑤乱世之悲。“鱼龙舞”“乱波”喻指当时的叛乱,更添离乱之苦。
开篇写水上的龙舟和水中的鱼儿随波逐舞,纪念在湘江边投水自沉的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缅怀之情。以“鱼龙舞”喻示湖湘一带贵仲正等的作乱,用“湘君”喻指朝廷,点明了朝廷欲出兵平乱之事,抒发了乱世之悲。“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三句写词人于叛乱被平息后所看到的眼前之景,抒发了他心中的兴亡之慨。换头二句写避难的词人孤独落寞的境况:端午节无酒以酬,只能独自往明山听雨,毫无半丝节日氛围。蕴含了亡国之痛。末三句以雨声衬悲情,声情凄苦,“白头孤客,洞庭怀古”饱含身世漂泊(年事已暮)的感慨,突出了词人忧时伤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