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宋代>黄庭坚>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 其一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 其一

朝代:宋代|作者:黄庭坚|
食贫自以官为业,闻说西斋意凛然。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未尝终日不思颍,想见先生多好贤。
安得雍容一樽酒,女郎台下水如天。

    全文赏析

    第一首写西斋风景,倾吐对朋友的渴慕之情,最后表示想同朋友欢聚。因为西斋的落成是朋友来函告知的,所以首联便从“闻说”写起。但诗人并不落笔就写“闻说”,而是先说自己作铺垫。他家境清贫,不得不以做官为业,所以听说郭明甫不愿入仕,在颍尾营西斋隐居读书,便肃然起敬。“意凛然”三个字,感情色彩浓郁,既含有对友人的敬重之情,又寓有反躬自问之意。这三字是全篇联章的主旨所在,表示这两首诗并非一般应酬之作,而是有所为而作。首联二句,意思连贯而下,仔细品味,又有抑扬转折之妙。黄庭坚律诗用笔谨严,细针密线,诗句中转折尤多,深得杜甫诗的顿挫之法。从这二句也可见一斑。
    由首联的“闻说”,便引起颔联对西斋风光的遐想。西斋是友人隐居读书的书斋,于是从藏书写起。称赞友人藏书之富,正是赞美友人饱读诗书,学问渊博。“宜子弟”,更是表述友人的诗礼传家。第四句写景兼寓意,暗用《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之意。这一联,既写了西斋的藏书、子弟、林木、风烟,又抒发了关于培养人才的深刻见解,巧妙地寓议论于描写,使人几乎感觉不到这是说理之笔。这样的议论,带情韵而行,有形象,不失诗意之美。
    西斋如此幽雅宜人,引起了作者倾心向往之情。于是,颈联便写对朋友的思念。“未尝”和“想见”二句,灵动流走,表面上是信手拈来,其实是用了多种技巧。第一,因果倒置的表现手法。本来是由于友人的好贤乐善,才时常怀念。但作者却反过来,先写自己终日思颍,后写先生好贤。这就使情意表达得曲折有味。第二,加倍一层写法。施补华《岘佣说诗》中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是律句中加一倍写法。”黄庭坚这两句诗,也用了这神写法。上句,诗人本来说自己“未尝不思颍”就可以了,却加上“终日”,表现对友人的朝思夜想。下句,本来只说“先生好贤”也够了,添上一个“多”字,更加深了读者的印象。第三,“未尝终日不思颍”一句,还有意使用双重否定句法,比直接说终日思颍,感情要强烈得多。
    律诗中两联对仗,最能见出作者功力的深浅。这首诗对仗很精彩。颔联用正名对,对得工整。上、下句之间,上句是实,下句是虚,上句是主,下句是陪衬,毫无雕琢呆板之感,更无“合掌”之弊。颈联尤为出色:气势充沛,运笔如风,十四个字一笔直下,一气说出;对仗不强求精严,而具自然浑成之妙;上下句句法不同,却能正反相对,并形成一意贯连的流水对,读来觉不到是对仗。律诗之法,第三联须奇警。此诗五六句就是“警联”。
    由于对友人思念之切,便生欢聚之想,所以尾联宕出远神,以景结情,诗人想象自己已到颍上,同友人从容载酒泛舟于女郎台下,但见台下水天一碧,空明澄澈。这阔远的境界,正好衬托出两人聚会时心旷神怡之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使人逸兴遄飞。

    写作背景

    这两首七律作于1071年(熙宁四年),当时黄庭坚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县尉。诗题已标明了写作缘由。这两首诗是“联章体”,既各自成篇,又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联章的七律,杜甫写得最多,如《曲江》、《秋兴》、《咏怀古迹》等。黄庭坚早年曾精研杜诗,这两首联章诗,便是规摹杜诗体制的。

    作者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画像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更多介绍>